前天和 Monica、Ciki 吃饭时,聊到我曾在百度工作。其实 Ciki 也在百度工作过,和我时间上是有重叠的,不过我们在不同的部门,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当时完全没有交集。
Monica 问我们在百度工作怎么样,我说感觉非常适合初入职场的新人,技术氛围很好。Ciki 也点头表示赞同。
我当时没能想起什么具体的故事,只是模糊地想到:所谓“技术氛围”,大概就是那种定期的技术分享吧。
今天逛 V2EX,看到有人问买什么笔记本装 Linux 比较好,我突然想起,在百度给全体工程师配 MacBook 之前,其实最早是配的 ThinkPad。
系统当然是 Windows,但那时我已经用了好几年 Mac,对 Windows 下的开发并不适应,于是索性把机器格式化,装上了 Ubuntu。印象里那台是 X230,Linux 兼容性非常好,驱动都能用,没有不适配的功能。
不过,要在百度内部上网,还必须用一个叫“准入”的东西。它是个认证程序,没有它即使接入了办公网、拿到 IP 地址,也什么都访问不了。官方显然没做 Linux 版,但民间就有同学开发了“野生版本”……
类似的例子还有百度 Hi(后来改名如流),那时也没有 Linux 客户端,但也有同学写了一个野生的 Linux 版——如果没记错的话,大概是个 pidgin 插件吧。虽然功能残缺,bug 不少,甚至可能会 crash,但至少能收发消息,聊胜于无。
还有一个用得很多的软件名字我已经忘了。由于开发服务器基本都是多人共用,没有 root 权限,不能用包管理器安装软件,所以有同学写了一个工具,可以在自己的 home 目录下装各种包,还配了一个 registry,收录了常见的软件。说白了,就像是一个针对百度开发环境的“homebrew”。
野生软件远不止这些,我已经记不清了。写这些软件的同学,本职工作并不是这个,很多功能甚至是逆向协议、逆向接口做出来的。但他们就是想在 Linux 上用,或者为了钻研技术,也可能是为了炫技?总之,就是有一些热爱技术的同学“为爱发电”。
这些东西当然不会在入职培训时告诉我。我是怎么找到的呢?一方面是内网搜索,另一方面是技术群。当时我常泡的群有两个,一个是 Python 群,另一个记不清了,可能是 Linux 吧。群里很活跃,大家会分享工具、讨论问题,我自己也从里面学到不少。
想到这里,我觉得这就是“技术氛围”吧。
我离开百度已经快 5 年了。和别人聊到这段经历时,我常常提到的还是负面的部分:最后几年加班太晚,组织调整频繁,压力太大,没法兼顾家庭……
但其实,我一直很珍惜那段时光。百度每工作一年会发一只熊,我干了 7 年,家里就有 7 只熊。有一次老婆收拾屋子说要扔掉,被我赶紧捡回来,唉,舍不得啊。